“张大伯,周二见啊!”在长庆街道王马社区,“周二见”不是一句问候语,也不是一个节目,而是横燕子弄党总支志愿者与“春燕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对社区老人的一句承诺,也是邻里间的一次遇见、一种习惯、一份约定。
每周二,在王马社区横燕子弄党群驿站,都能看到一群“红马甲”忙碌的身影,格外醒目。这是横燕子弄党总支书记张雪蓉和春燕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在开展服务日活动,他们根据社区老人的需求,提供免费测量血压、理发、心理辅导等服务。
随着活动不断开展,每到周二,甚至不用宣传与通知,老人们就早早在活动室等候与志愿者见面。“周二见”也逐渐从一个普通的志愿服务日活动,成为了陪伴居民度过寒暑的一种精神符号。“周二见”品牌的树立,离不开王马社区核心力量队伍的倾情付出:社区物管楼党支部书记张雪蓉、春燕志愿者服务队以及党建联盟共建单位。正是因为有张雪蓉的方向引领、春燕志愿者服务队的实践行动、党建联盟共建单位的积极配合,才让“周二见”成为社区基层自治力量凝聚的体现,成为四治融合的最好诠释。
老年群体多元化需求如何满足?
“一二三”搭建群众连心桥
如今,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都在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使老年人物质生活有所提升,不再为吃饭、穿衣等问题犯愁。与此同时,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日渐多元化,精神富足的需要尤为突出。作为市中心的老社区,王马社区大多数老年居民都是独自居住,在社区中,总是能看到不少老人在凉亭中、树荫下乘凉道家常。儿女因工作繁忙无暇陪伴,导致他们孤独感与日俱增,甚至影响到了心理状态,所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社区服务的关键一环。
一社区,打造“春燕志愿者服务队”。社区老年群体较多,如何及时回应老人需求,妥善解决老人生活问题,是社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社区以“楼道建支部”为基础,构建“社区-网格-楼道”组织架构,召集在册党员与楼道骨干牵头成立了“春燕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利用同一社区、同一网格、同一楼道的身份,在各楼道内公布志愿服务联系电话,让老年群体有直接联系渠道,也方便志愿者做到网格信息全掌握、遇事及时有回应,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以“家”为媒、零距离“连心桥”的社区志愿服务之路。
志愿者积极倾听老年群体声音与诉求,通过“周二见”服务日活动满足老年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把关心关怀融入行动中、建在网格上、植在项目里,进一步使“周二见”变成“天天见”,共同凝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向心合力。
两平台,搭建“1+1”智慧平台。线上,利用西湖先锋平台创建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民需我来,民困我帮”的服务模式。平台根据需求建立志愿活动,并以二维码形式下发社区志愿队,志愿队负责人和成员根据时间、距离、专长等分派人员或自愿报名,前往服务点提供医疗、法律、心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
线下,组建党群综合体,实现为民服务常态长效。以王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阵地,社区通过“一馆一室一厅”,实现抓学习带队伍、抓支部带网格、抓党员带群众,加固群众党性修养。
以王马生活馆与数智治理中心为主要阵地,社区多措并举办好民生关键小事。为拓展“一老一小”服务,生活馆建立了幼儿托管、青少年兴趣培养角与老人日常需求、心理辅导等服务点,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在数智治理中心,居民可以对小区矛盾、物业问题、加梯推进等事项进行讨论、商议、落实、评价,共同推进切身相关的民生问题落实到位。
三联动,筑成红色集群服务带。以“初心小巷”为轴心,把辖区单位长庆派出所、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蓝小学等力量整合起来,把党建联盟单位浙一医院、农贸市场、世纪联华等资源串连起来,把社会力量公羊会、奶牛城堡、爱夕阳等组织的公益服务融合起来,形成三方联动,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宜养的现代社区,让老年群体感受到现代社区的温暖与安心,让中青年群体感受到现代社区的便捷与舒适,助力大运河幸福家园建设。
老年居民满意度如何提高?
让“周二见”变成“天天见”
“真不错,谢谢啦!”“今天很开心。”“下周二我还来。”王马社区横燕子弄党群驿站时常响起老人们满意的称赞。在这里,老年人可以享受理发、健康检查等服务,也可以与志愿者叙叙家常。
张奶奶是社区的孤寡老人,也是这里的常客,她说除了体验免费服务,更吸引她的是这里热闹温馨的氛围,可以充实心理、排解孤寂。这里就像心情驿站、温暖港湾,让老人可以感受志愿者持之以恒的温暖守护。
实现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具体成效,群众感受最真切。社区在推进“周二见”变成“天天见”,保障老年群众服务需求的同时,也着力拓宽服务范围,实现一老一小全关怀、红色服务集群带、多元力量参与社区共创共建等十大场景全覆盖。将公共服务资源主动地汇集到居民身边,做到全领域覆盖、全人群受益、全方位提升,让群众不断提升对现代社区建设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满意率,把幸福家园筑得更牢。
本版供稿 何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