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治理,现在拱墅各条河道的水质越来越好了,但是水域里的福寿螺数量也在逐年增长。”负责古新河河道保洁的工人褚茂林感叹,“工人们辛辛苦苦种植的水生植物,却成了福寿螺们的‘美味佳肴’。”
记者从区城管局了解到,福寿螺原产地为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生存能力可算得上是田螺中的“小强”,十多年前作为一道餐桌美食被引入杭州,这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称霸”了杭城的各条河道。
“繁殖快、没天敌,再加上生活环境适宜、食物充沛,是福寿螺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区城管局河道管理保护中心主任范能告诉记者,尽管寿命不长,但福寿螺的繁殖量相当惊人。一只雌螺每年可产卵一万粒以上,这些卵很快就孵化成幼螺,成熟后继续产卵。它们的出现,打破了杭州水底的生态圈,特别是苦草、沮草等用于净化水体的水生植物频遭其“毒手”。
“农业防治流程繁琐,并需要一定的人力成本,很难根治;生物防治需要利用福寿螺的自然天敌甲鱼、黑鱼等动物来食螺,农业成本较高,推广普及率较低;化学防治会产生一定毒副作用,尺度把握较难,不适合大面积使用。”范能告诉记者,为了清理福寿螺,传统的方法有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3种,但三种方式各有弊端。
在全市“百日攻坚”整治行动步入迎难开拓之际,拱墅治水人针对福寿螺清理的老大难问题大胆尝新,以传统的吸尘器为灵感,发明了一套可随身携带、高效的“吸螺神器”,并将其命名为“福寿螺卵清理器”1.0版本。
记者从区城管局了解到,这套“吸螺神器”的发明者,是环境保护一线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我们反复试验过,这个设备可以秒吸福寿螺的卵。”该工作人员向记者现场展示“吸螺神器”的妙用,只见短短几秒钟,不仅是驳坎上的,连水生植物上的福寿螺卵都被吸得一点儿不剩,同时在大吸力的作用下,福寿螺卵进入到收集桶时,已被全盘粉碎,免去传统方法摘除后需要进行二次灭螺的困扰。
接下来,区城管局将对“福寿螺卵清理器”1.0版本继续完善和改进,研发一款更加便携、安全的仪器,让“吸螺神器”不仅能用在城市河道上,还能推广到农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