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汝方)近日,大关街道百姓书场的说书先生朱剑萍在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社团课堂上闪亮登场,她用一口杭州话,从隋炀帝开挖运河讲到卖鱼桥上卖鱼小哥的传说,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吸引了课桌前的一众“小粉丝”,把三尺讲台变成了弘扬杭州评话的又一主战场。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10月2日,杭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走进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举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共建基地”授牌仪式,成立了“少年非遗说”校级社团,招募了一批爱好非遗文化的小朋友参与,建立起了常态化、系统化非遗项目教学模式。朱剑萍作为该项目的特邀名师,重点聚焦杭州历史民俗与大运河特色文化,制定了“少年非遗说”杭州评话非遗课程,于每周二下午4点至5点在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开讲授课。
朱剑萍是杭州评话队伍中极为罕见的女先生,师承李伟清的流派风格,说表通俗灵活,表演富有激情,目前是大关街道百姓书场的常驻说书先生,极受听客好评。
百姓书场作为浙江省级文化驿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评话的重要传承基地,十几年来坚持公益开放,迄今累计开讲说书评话5000余场,听众达20余万人次,为振兴非遗曲艺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书场坚持守正创新,于2020年6月提升打造为“杭州评话红色传承基地”,在保护好原有非遗传承的基础上,结合党建书吧、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展陈室等红色特质,寓红色精神于传统评话,开发新的红色评书节目。
朱剑萍表示,多年来,百姓书场的听书受众主要是老年人,加上近年来杭州本地的年轻人对杭州话的熟悉程度愈来愈低,造成杭州评话“后继无人”的现状,亟需推动更多年轻人加入,成为杭州评话的新鲜血液。因此,朱剑萍从百姓书场走到三尺讲台,通过课堂教学,拉近了孩子们与杭州方言、传统文化的距离.
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老师表示,将杭州评话引入校园,在寓教于乐中让学生们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接下来的社团活动中,学校还将多带领同学们来到百姓书场,感受杭州评话魅力,努力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校园是非遗文化发展的沃土,青少年是非遗文化传承的强大动能,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深入推进,未成年人特色教育的作用日益增强、需求日益迫切,更应该让非遗文化“活”在校园,“传”到少年,在下一代、新一代、每一代中培养传承群体,弘扬杭州语言艺术,讲好杭州故事,厚植杭州文化中自立自信的精神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