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带来了邻里关系的转变
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度在提升
“我和你做”,是今年大塘巷社区微更新的主题,致力于发动大家,让居民自己动手。不过,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在大家意识里,小区改造是设计师的事、社区的事、街道的事,跟自己没关系,要转变大家的想法很不容易。”安道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李素华回忆。
为了突破“难点”,更好地调动居民参与其中,社区别出心裁地举办了一场以辖区居民为主导的“微更新涂鸦项目”。让人意外的是,居民参与热情高涨,纷纷报名参与。放暑假的小朋友、活力四射的青年设计师、门前纳凉的老奶奶……大家无畏酷暑,一笔一笔,在社区的一个个花箱上绘出自己的风采,让自己成为美化家园的一员。
不过,热情虽足,改造也遇到了一番“阻碍”。正如网红打卡点“七彩糖果树”,当时微改造进行得可谓一波三折。原来,在征求居民意见时,不少居民反映,想要在3幢附近增加一处休息区域。于是,设计者们就搬来了一个圆木长凳,结果木头刚搬来,就受到居民的一片质疑。
不过,这样的质疑很快就有了转变。“随着时间流逝,居民们从插着手在一边议论,到一起来帮我们画树枝,最后还有居民主动从自己家中拉了电线出来试着亮灯。亮灯后拍照打卡的居民络绎不绝。现在,糖果树已经在大塘居民朋友圈里刷了屏。”说到此处,设计师的眼里闪烁着喜悦。
经过一系列的引导,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微改造中,原本淡漠的邻里关系逐渐变得活泛,大家也不再是埋头各干各的,一群人聚在一起,边干边聊,热闹极了。未来,社区将不断引导居民增加对周边生活环境的关注度,带动他们更多参与到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优化。
微更新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居民对生活环境的依赖度在提升
两个女孩驻足在“周一不约理发店”,正拍得不亦乐乎,看到有顾客走近才收起了正在拍照的手机……看到这一幕,旁边的邻居感慨到:“这里原本就是一个破旧的理发店,没想到,经过微改造后,居然能这么好看!”
有同样感慨的还有理发店的老板易大姐,时至今日,她依然觉得难以置信,自家那个又破又旧连个招牌都没有的小小的社区理发店,经过一个夏天的改造,竟然成了网红打卡点。如今顾客们来到店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摆造型合影留念。“顾客都说,现在你这里真好看。我自己上班都觉得心情好。”易大姐看着自家店面很是骄傲,回头率100%。
经过微改造,同样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还有13幢的小花园。
通过一幅以运河为主题的立体画卷,展示了大塘巷社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与时光印记,因此,又被设计师们唤做“时光画卷”。以此寓意,大塘巷社区将在这悠长的时光中愈发生机盎然,历久弥新。参与点位营建的社工吴大哥感慨道,“自己已经很久没这样子在外面干活,和居民交流。感觉像回到了大学军训时期,这个过程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感谢设计师们的付出,也感谢13幢居民的理解与配合。”
微改造让居民成为微更新的参与者,同时也让居民实现了从依赖环境到主动保护环境,从环境破坏者到环境爱护者的巨大转变,真正成为身边环境建设的主人翁。
微更新带来了人与社会关系的转变
居民对小区自治的参与度在提升
大塘新村43幢东面的景观亭,有一个好听的名字——“interesting”,谐音“荫·炊·思亭”。这是设计师们的智慧,寓意赋予居民“荫”凉,“炊”代表社区浓郁的生活气息,“思”则更多是关于对美好生活的思考。
而这,也是居民们亲身参与打造的“心血”。在38℃的高温天下,居民与设计师们头顶炎热,手把手搭建花箱,种植绿化,没有一句怨言。如今,改造好的景观亭,不仅在夏天给大家带来了清凉,也让社区老人又多了一个聊天唠嗑的好地方。“花坛里植物种植完成后,每天叔叔阿姨都会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们,你们不用过来了,我们都已经把花浇好了。”设计师姚同学说道,“原先担心的植物养护问题,现在完全不用我们操心。”
一位退休的教师爷爷也表示,“从这群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因为这群年轻人的到来,大塘新村也有了改变,令人欣慰。”
截至目前,历时27个日夜的大塘巷社区第二轮微更新已基本完成。这次微更新改造,经历了多轮社区考察,近10场居民沟通交流会,2轮方案汇报与深化,5场人文活动,有百余名居民亲自动手参与到设计与营建中。
“在这场由居民自己主导的微更新中,居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如今居民自治的益处,对小区管理的冷漠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不认可到认可,再到主动请愿改变小区环境,从旁观者到主人翁,这些不仅是居民自治意识的提升,也是社区管理环境在向好发展。”大塘巷社区书记喻煜认为,最终呈现出如今“令众人瞩目”的大塘新村,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下一步,米市巷街道将围绕上述三个提升来开展左家新村微更新项目。“我们的微更新不同于老旧小区改造,在改变小区生活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区的人文环境。我们营造的是精神文明层面的转变,是一个个文明环境的转变,也是从个体受益面到组团式受益面的转变。”米市巷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