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运河沿岸名区·文化引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山旅游钩沉
游人登半山
1928年《友声月刊(上海1923)》半山风景
半山娘娘庙外出售泥猫资料图

  任轩/文

  杭州向为旅游名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然而,今人多聚目于西湖,运河旅游之倡虽有十来年,但吸引力有限,顶多只能算还在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收口”和“兜囊”。考之半山旅游史,起源很早,形态丰富。约略可分为帝王游、佛教游、时令游、名胜观光游,以及宦游、学游、商游等。重视半山旅游资源,推进杭州旅游北上和运河湾郊野公园之打造,或许不唯有益于大城北发展,更有益于运河旅游之发展。笔者企求能对此有所贡献,不自量力撰此拙文,笔功尚浅,权当抛砖,敬候读者赐教。

  帝皇游:

  始皇入杭第一站,高宗屡次御半山

  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在位第三十七年的第一个月,始皇帝便带着浩浩荡荡的人马离开咸阳。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五次出巡,也是最后一次出巡。这是他称帝的第十二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这一年的出巡,在杭州留下了一些地名,也留下了传说。例如关于钱唐之名和杭州设县之见于正史的最早记录,即源于此。再如诏息湖。这个湖原本叫“阼湖”,因秦始皇此番东巡会稽在此暂憩,故又称“诏息湖”“御息湖”。诏、御皆是汉语中与皇权关系密切的字。凡是皇帝亲自干的事,皆称御。而皇帝下的命令,又称诏,诏成为命令文体,便始自秦始皇。诏息湖在历史上的名气和地位,好比当今中国的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杭州西湖。它与临平湖、明圣湖、泛洋湖并为杭州史上四大湖泊。谈论古杭州地理的变迁,几乎绕不开它。

  诏息湖旧域,在今半山西麓至大运河之间地带。《史记》载秦始皇东巡路线为:“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秦时丹阳,约在今安徽马鞍山、芜湖一带。今江苏丹阳,秦称曲阿。东汉《越绝书》说:“东游之会稽,道度牛渚”,牛渚,即海渚。换言之,秦始皇东巡会稽到杭州,走的是一条便捷之路,即充分利用水道的便利,从古丹阳湖到溧阳(今高淳固城),经胥溪运河到阳羡(今宜兴),再经太湖、长兴到杭州。从《史记》笔法逻辑看,秦始皇这一路是比较顺的,可一到杭州就遇到了大事,即“水波恶”。所以,队伍只好停下来了。为什么会停在阼湖边?至少两种原因:一是水波恶的地方,离诏息湖不远,二是诏息湖边有能够眺望察观江势之处,而这个地方,必然是山。淳祐《临安志》云:“自古图谍所载郡国,必系之于山,盖陵谷之迁变不常,而城邑之更易亦异;山则终古表立,而考论舆地者,恃以为识焉。”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古今地理迁变不常,只有山体是不变的,靠得住的。所以这座山,只能是半山。那么,“水波恶”之处,应该就是古太湖河口湾与浙江交汇之地。

  秦始皇有没有登上半山察视江势,史无明记,不好妄断。但从历史的情境推断,即使他没有亲自登山,他的随从中也应该有人登上半山。无论有无,这个地方都可算作他进入古钱唐的第一站,渡江到会稽的重要补给站,渡江策略的诞生地。

  相比秦始皇,宋高宗赵构到半山的次数就比较多了。抛开传说和演义色彩较浓的,关于他躲避金兵曾逃至半山,村民救驾的记载,他在半山留下的故事还有几件。一是到崇光寺,他洗过手的地方,则叫“浴龙池”。二是在桃花坞崇恩显义院内御书东坡墨竹赋,御制古诗五首(《全宋词》有录)。这两件事,究竟是否发生在同一年,对于半山文化而言,已无所谓。因为,当他选址于此为母亲韦后造功德寺,已足够体现半山在他心里的分量。

  此外,吴越王钱镠也到过半山,也留下故事和遗迹。此处单说一项,即半山地区那个叫巧山的山头,据说便是因为某个七夕他在那里过节而得名。不过另外有种说法,说在七夕驾幸巧山的是宋高宗,不仅山名因此而改,连山上的一座古刹也改称为巧山庵。历史真相如何,且随它去。倒是这“巧山七夕”,似可做点文章。

  佛教游:

  名山唯闻佛土香,名士远来礼佛山

  某日闲翻书,走马观花数了数《武林梵志》卷四、卷五,发现杭州城北这一山脉之寺院,竟有30多处。综合历代文献可知,杭州城北这座山体,山峰众多,峰名亦多。但总体上,则或称半山,或称皋亭山。今若称之为“佛山”,谅不算夸张。清人厉鹗对此山也有过“处处唯闻佛土香”之赞叹。何况半山还有过在南宋时等级仅次于皇家陵寺的崇光寺。这不仅在皋亭山史上,就是在杭州的历史上,也没有一座功德寺的规格能与之匹敌。

  自古名山多古刹,是名山又古刹多,佛教游自然就盛。最基础的现象,便是僧人之间的参学交游。例如南宋时德朋随真歇清了从径山至半山,后接任崇光寺住持;元朝学古海随浦尚法师于崇光寺修行,后接任该寺住持;明朝觉浪道盛中兴崇光寺,开枝散叶,其高徒中的两位,观涛大奇接任崇光寺住持,阔堂大文重振上塔伏虎禅院、翠微庵;公元1668年,东越心皋从福建云游至半山,拜阔堂大文为师,习曹洞宗两年,成法嗣弟子,后至东洋弘法,为日本曹洞宗寿昌派开山祖师。诸此种种游方学道、寻师访友、云游参学、朝山礼佛之例,指不胜屈。总的来说,凡佛教徒修行、取经、弘法之活动,乃至名士与高僧交学辩难的山水旅游,文人雅士的佛寺观光,皆可称之为佛教旅游或释游。布袋和尚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此与儒家所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谓异曲同工。

  公元1319 年,便有一波远道而来的客人。领队者是住在大都的高丽忠宣王王璋。他的母亲乃忽必烈之女齐国大长公主,其本人又娶忽必烈之重孙女蓟国长公主为妃。此行,他向元帝打的报告是请求到普陀山降香。忽必烈在位时,将大运河拉直了,即从至元三十年(1293)始,大运河不再绕行洛阳。所以他们不需要走海路,沿着大运河南下既方便,又可领略沿途风光。随众中,有一个王璋十分欣赏的人,叫李齐贤,朝鲜古代三大诗人之一,人道是“海东杜甫”。他于1314年被王璋调到中国,1316年奉命前往峨眉山。此番路过杭州,他们登上了半山。李齐贤《高亭山:伯颜丞相驻军之地》诗云:“江上山如淡扫眉。人家处处槿花篱。停舟欲问松间寺。策杖先窥竹下池。帆影暮连芳草远。钟声晓出白云迟。凭栏一望三吴小。像想将军立马时。”据《箕雅校注》,松间寺,即崇先寺,亦即崇光寺。“停舟欲问松间寺”或表明忠宣王一行游览半山的原因之一乃是慕崇光寺之名。顺提一笔,皋亭山,历史上又有写作高亭山、皋苧山。

  佛教游之吸引人,也可从建筑史上找答案。自古以来,宗教建筑属于最先发达的一类,美感质量高,可以满足人们观光探胜的审美需求。这也是信仰之外,佛寺之所以令人向往的原因。因此,佛教游能成为中国古代旅游史里最庄严辉煌的篇章,其功,则又当归之于信仰、建筑美感、山水风光三者之合力。

  来华游:

  海军中尉来探地,东洋鹿门夜泊舟

  清同治十三年,即日本明治七年,公元1874年。12月11日,天气晴朗,两位日本人带着一名翻译,从上海租了一条中国船,雇了三名舟子前往杭州。船租加舟子的劳务费合计为洋银六元。船于下午4点钟起锚,五天后,即16日上午8点10分,到达半山脚下。这两位日本人一叫曾根俊虎,另一位是海军大会计柳园町田。

  1873年12月,26岁的曾根俊虎升任海军中尉。1874年,因日本政府决定出兵台湾,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9月,他被派往中国。此行他写了两本书,即《别录江苏浙江两省纪行》(以下简称《别录》)和《清国漫游志》,前者成书于1874年,后者于1883年编撰出版。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改撰的。前者属日记性质,后者是文学性游记散文。两书中,均提到半山的桃林和衣锦桥。《别录》中写道:“拂晓前三点一刻离开上安……七点过临平……八点过王云石桥……八点十分在桃林前经过。桃树皆不过四尺,不甚高也不甚低。右边有山,中间有娘娘庙,风景可爱,其山名叫半山……十点过百福桥,距离王云桥十里……十一点一刻过衣锦桥。”上安,即海宁长安;衣锦桥,又称半山桥。百福桥和王云桥之所在,虽不知具体位置,但可知他们八点十分就到了半山,十一点十五分才从半山桥离开。所费3小时零五分钟。那么这段时间他们花在了哪里?花在了探视半山、绘制图纸的事情上。曾根俊虎当时是海军派到中国的间谍,所以日记体的《别录》实际上是军事侦探的记录。

  九年后,另一位日本人也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也同样以日记形式记录下他的中国之行,他就是冈千仞。王韬《扶桑游记》中说:“日国人才,聚于东京,所见多不凡之士,而鹿门尤其佼佼者。”冈千仞,便是王韬推崇的“鹿门”。光绪十年(1884)五月五日,冈千仞从东京出发,五月十三日在上海登岸,闰五月十二日,夜泊谢村。次日一早,冈千仞便醒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运河晨景:“日升江心,水雾胧明。蜒户渔屋,三五相接,使人恍然为在梦境之念。”冈千仞在杭州住了8天,于闰五月廿一日赴绍兴、余姚、慈溪等地,六月十七日返杭,廿六日赶往上海,其日记云:“酉牌登舟”“夜泊半山”。为何要在半山过夜?冈千仞没有讲,只好推测。冈千仞来杭时,日租界尚未设立。拱宸桥两岸还是“一片旷野,两岸皆农桑田亩,杂有庐墓”。而当时的半山,则是入杭的地标,更因介于上塘河与大运河之间,雇舟入杭,不仅走上塘河要经过半山脚下,走京杭大运河,也能够看到半山。诚如《杭州关十年报告(1896—1901)》里那段讲从嘉兴到杭州的话所言:“直到非常接近杭州时方见有山。租界的东北向是一脉山丘,所谓‘半山’,距离约四英里,树木葱茏。”半山的地理优势,使之能为中外来杭者所瞩目,此又可称之为路过游或交通游。

  节令游:

  半山观桃由来久,竞至香市买泥猫

  南宋施谔淳祐《临安志》载:皋亭山“宁宗皇帝御书三字扁于华严寺之山腰,有崇善灵慧王之祠,名半山庙,旁有水瓮及桃花坞。”这条记载的信息量很丰富。华严寺,就是崇光寺,在今拱墅半山杭钢范围。崇善灵慧王祠,便是皋亭神祠,俗称半山庙,正是皋亭山又称半山的出处。只不过后来因为崇光寺之不存,加上半山娘娘庙在民间本就有着广泛的名气基础,所以今人遂以为半山之名源于娘娘庙。而桃花坞之名,则表明半山桃花胜景至迟成名于南宋。此后,历代为之倾心风靡而至者数不胜数。

  老杭城著名花景,所谓“三雪”者之绛雪,说的便是半山的桃花。另二雪分别为:梅花,名香雪;芦花,名秋雪,均在今西溪。半山观桃成为老杭州的时令民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但是关于半山桃花的记载和诗词,多得不得了。今举几个例子。雍正《浙江通志》:“皋亭山刘坟村,每当春日,桃花盛放,一望如锦,游人多问津焉。”范祖述《杭俗遗风》:“半山在艮山门外,水旱路皆十五里。至其地转弯,则两岸数里均栽桃花。”康熙《仁和县志》:“今山前后,桃花最繁,延播十里,游人载酒往来,妇女入半山祈蚕,清明时络绎不绝。”厉鹗诗云:“皋亭山下集游船,半载尊罍半管弦。”

  倘若要问昔时半山一年中什么辰光最热闹,当属桃花盛开的季节。但是,这个时期里老百姓到半山,并非只冲着桃花去。1897年5月1日《申报》上有篇文章这样写道:“半山……山麓中有一丛祠,供奉马头娘,俗呼为半山娘娘,相传三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期。是月,乡人之育蚕者,结队成群,均往虔爇心香,以求庇荫。”杭嘉湖地区,堪称中国之丝府,天下之蚕仓。桑业的丰收,蚕宝的健康,那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半山娘娘,则是业桑育蚕人们心中的保护神,甚至一度还被视为“兼掌婴孩生死及妇人生产之事”的神明,所以至半山娘娘庙进香的妇女,年盛一年,扇影衣香,络绎于道。妇女又带着儿童,老少皆有,船只纷至,天气好的时候,一日之中进香者往往有数百号人。

  桃花盛开的半山,正是“居民每藉礼佛而兼游山”的时节,形成了半山香会、半山香市、半山观桃等民俗活动。这些民俗,也直接带动了本地的生产。当时的半山村民,擅于捏泥作猫,半山娘娘庙外“卖泥猫、马头者,亦不知凡几,无不得善价而沽。”马头现在已经不知道是何物,可能也是泥塑。范祖述《杭俗遗风》讲半山出产泥猫,“大小塑像如生,凡至半山者,无不购泥猫而归。亦一时之胜会也。”泥猫之所以那么受香客青睐,主要原因也是和桑蚕文化有关,养蚕之家相传泥猫可以辟鼠。甚至传说每年半山所有出售的泥猫中,必有一只能变成活猫。1873年5月1日《申报》上就有篇文章讲半山泥猫捉老鼠的事。说是有户人家买了泥猫之后,有天晚上刚要入睡,却听到老鼠凄惨的叫声,第二天早晨起来,看到两只老鼠被咬死在放泥猫的案几上而泥猫则不知所踪。这则传闻读来颇有点令人难以置信,却可反映出当时泥猫在养蚕人家心目中的影响力。除了泥猫、马头,半山还有一样特产具有桑蚕文化内涵,即纸花,每当庙会之际,娘娘庙中便会“制办纸花供于神龛前,乡人争购,云置诸蚕架之上,以为可获丰收。”纸花,或即为蚕花。旧时半山时令旅游活动,给半山老百姓带来的经济效益,蔚为可观,据当时报上云,“庙外各项卖买,更属利市三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关注
   第04版:要闻·城事
   第05版:夯实基层基础 赛出铁军风采
   第06版:运河沿岸名区·和谐安定幸福之区
   第07版:运河沿岸名区·和谐安定幸福之区
   第08版:运河沿岸名区·文化引领
半山旅游钩沉
今日拱墅运河沿岸名区·文化引领08半山旅游钩沉 2019-08-23 2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