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赵寄言)数字化改革正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2021年2月,浙江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近一年来,这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性“大变革”,也悄然改变着拱墅人的“小日子”。
拱墅在不断推进数字化改革的道路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案例。其中,东新街道的“社区智治在线·一表通”平台大大提升了基层社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走进东新园社区办公室,只见社区党委书记费建军的目光正紧盯电脑。“我先对完这张表格。”他边说,边继续把目光挪回屏幕。
凑近一看,屏幕显示的正是杭州市为推动基层减负提高社区服务效率的“一表通”应用。他指着略显空荡的办公桌说:“你看,工作方式都变了。社工开始脱离‘表山单海’了。”
正当费建军介绍情况时,电脑屏幕上弹出一条提醒:居民刘某即将满80周岁,请及时办理高龄津贴。“走!准备上门去跑几家。”
费建军立即赶往东新园小区一户居民家中。“刘大伯,您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确认下。”费建军将个人信息一一核实、记录,并输入到手机浙政钉的“社区智治在线·一表通”中。“办好了,下个月这笔津贴就会打到您的卡里了。”不到两分钟,费建军办好了所有手续。
据介绍,像这样的高龄津贴、残疾人补助等事项申报,以往需要本人到社区办理。如今,系统通过数据的比对,会主动提醒哪些老年人可以办理老年卡或者申领高龄津贴。社工根据提醒的内容,主动与老人对接,上门或电话采集电子资料。
改变的背后,是多部门业务数据的打通。费建军将“社区智治在线·一表通”场景比作“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人员信息是非常立体的,比如,查看一个低保人员,他的基本信息、走访记录,补贴记录、救助信息等都一目了然,因此就是一名新社工,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服务对象的全面信息,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据了解,平台整合原有的人社、城管、计生、老龄、企退、消防、综治等条线约13个业务系统数据,打通大救助、“互联网+养老”、智慧民政等5大系统,覆盖帮扶、养老、残联、企退、党建5个条线业务场景。
让人最明显的感受是社工负担减了,群众享受服务更方便了。办公室内坐在电脑前填报表的声音少了,走街串巷的社工多了。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在日常工作中,社工往往要承担多个条线任务。以往各部门要求社区填报的表格中,需要统计的项目有不少重复。”费建军说,过去好多社工到了社区就开始统计、汇总、填表,一抬头就到中午了,而东新园社区常住人口有1.6万余人,社工只有十几名,“填表占用了很多上门服务群众的时间,不少居民也反映见到社工的时间越来越少。”
现在,社工只需在走访中对系统中居民“立体画像”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即可。部门如果想要相关的报表数据,只需点点鼠标勾选关键数据,后台就能“DIY”出一张表单。“平均下来,每个社工每周用于信息采集和制表时间减少了将近20个小时,社工的平均走访时间提升了60%。”
除了养老条线外,社区目前帮扶、残联、人社、退役军人、卫健、司法等7条线的报表从113张减少到26张,都可以“一键”生成。伴着基层减负,以前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审核的众多民生补贴发放也变得更精准、快捷,资金发放审核周期由之前的3天减少至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