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蔡彬彬 通讯员 周佳月 夏大双)近日,天水街道万寿亭公寓的居民吴大伯刚下夜班,把自己的电瓶车推进了刚刚改建的集中充电棚,随即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给自己的电瓶车充电。“很方便!手机一扫插上插口就行,电充满了系统也会自动断电,1块钱可以充5、6个小时。”吴大伯说。即使是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能刷卡或投币使用充电桩。
在集中充电棚里,每20辆车之间还设有安全“防火墙”进行隔断。每隔一两米还有一个“大红灯笼”——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每个灭火器下方有一个热传感器,当环境温度上升至设定公称值时,灭火装置上的阀门会自动开启,释放超细干粉灭火剂。“安全”加“方便”,让充电棚很“吃香”
今年以来,像这样的小型集中充电棚在天水街道的各个社区内又增设了不少,每个充电棚基本上配置了1-2组充电设备,每组充电设备可以提供20个充电口,极大程度上满足了附近居民的充电需求。不仅如此,还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双提升,筑牢了安全防线。
天水街道地处老杭州市中心、武林商圈核心,辖区内大多数是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长久以来,电动自行车充电就是个“老大难”问题。“以前有些居民私自拉线充电,还把蓄电池拿到楼上去充电。”不少居民表达了对违规充电的担忧。
如何让大家有地方充、能安心充?自2020年以来,天水街道结合老旧小区提升,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集中充停场所改造升级,充分挖掘小区内闲置的“金角银边”。像万寿亭农贸市场等停车需求大的场所,秉持着“能装尽装”的原则增设公共充电桩,正在改建中的环北健身公园也将设置30个公共充电桩,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
与此同时,对原有充电场所利用旧改、项目带动等契机因地制宜进行整治,使之符合《浙江省电动自行车充停、充换场所建设技术导则》。比如,环北新村458号的三幢楼有独立车库,之前“飞线充电”现象严重,为了杜绝这种危险行为,天水街道创新采用地下套管埋线的方式,从楼道集中拉线进车库,并增加空气开关,提升用电安全系数。有条件的充电棚,还通过新增和共享监控探头,纳入24小时监管平台。
有了“物防+技防”还不够,得确保实时有人盯、盯得牢,有人管、管得好。为此,天水街道汇集街道平安综治、微型消防站、全域大物业、社区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建立协同联动机制,日常开展群防群治消防安全大排查,规范居民使用电动自行车的行为,为安全持续“加码”。
下一步,天水街道还将结合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针对商品房配建的地下非机动车停放点进行标准化整改,增设喷淋系统、排烟系统、防火墙和灭火毯等,在街道和各社区的共同努力下,老旧小区正在焕发新的活力,老百姓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也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