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拱墅区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针对各部门之间服务信息和结算体系等存在壁垒、服务供给相对分散、医疗和养老机构的转介路径不够畅通、服务响应及时性不足等问题,拱墅区创新性提出了“家社院”养老融合服务概念,并于2024年上半年启动“家社院”养老融合服务试点工作。在区民政局、区卫健局的政策制定和专业指导下,目前半山、大关率先起步,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老年人独自在家,要是突发疾病了怎么办?老是麻烦子女,耽误工作了怎么办?随着年龄的增大,各种各样的疾病,或多或少都会让老年人感到烦恼。
住在家里就能享受便利快捷的就医服务,独居在家也能有人上门照料,成为了半山街道1.1万余名老人们的期盼。
一切,都要从五张床说起。
突发疾病一键转送
绿色通道救下一条命
“真的要感谢护工的仔细,要不然……不敢想呐。”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对于74岁的陆奶奶来说,记忆深刻。
五年多前,陆奶奶就入住了位于杭钢南苑小区的熙鸿谷雨半山康养中心。10月3日下午,陆奶奶照常到康养中心食堂就餐,细心的护理员发现,平常用筷子吃饭的陆奶奶,用起了勺子,而且使用的时候非常费劲,有点无力的感觉,立马就上前询问。
“那天中午我都正常的,到了晚饭的时候就感觉有些乏力,手都控制不了了。”见状,护理员第一时间向值班护士上报陆奶奶的情况, 经过初步评估陆奶奶的状况不容乐观,在征得家属同意后,陆奶奶被迅速就近转运到浙医健杭州医院急救。
经检查,陆奶奶突发脑栓塞,经过溶栓手术,目前已经度过了危险期。
今年5月,半山街道与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全市率先开展“家社院”养老融合服务试点,通过提供整合性、一站式照护服务,畅通双向转介渠道,打破医养床位转介壁垒,为老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照护提供全方位、高水准服务。简单的说,就是推动建设并打通“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安宁疗护床位”等五张床。
以陆奶奶为例,正是多亏了养老机构床位和医疗病床的联动,通过“绿色就医通道”,才能让老人及时就医。陆奶奶的家属表示:“医生说要是晚到三个小时,错过溶栓最佳时机,后果不堪设想。”
在康养中心老人的房间里,除了完备的助老设施外,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智慧养老设备,比如SOS紧急呼叫铃、摔倒监测等等。
康养中心负责人李亚芳介绍,目前中心有50多人的医疗护理团队,24小时值班,依托智慧养老设备,如果老人突发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获知,及时处理,“家社院服务模式开展后,机构床位入住率从54%提升到83%,站点增长到10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也得到了更多老年人的认可。”
医院和家双向转介
让老年生活治得好、住的惯
除了养老机构,老人也可以选择在家里建立家庭养老床位或者家庭病床。
半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老人签订了“家社院”协议后,就可以享受生活照料、居室清洁、医疗照护、紧急救助等特色服务。今年70岁的顾阿姨,就在上周签约“家社院”一体化协议,并建了家庭养老床位和家庭病床。
“我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常常需要去医院。”顾阿姨说,上了年纪腿脚也不好,每次去医院都只能麻烦儿子,“现在虽然交通也方便,但去趟市区的大医院,来回就得大半天,特别耽误工夫。”
现在建了两张床之后,不仅熙鸿谷雨半山康养中心会负责顾阿姨的日常生活照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能定期上门巡诊、送药上门、专业康复等等服务,“就算一个人在家,子女也能很放心。还能用爱心卡、重阳分兑换家政服务,太方便了。”
开展五个月来,“家社院”服务在半山街道签约384户,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7张。
“家社院将所有资源整合、共享,形成一个综合连续的大服务体系,是当下各种医疗养老服务的延伸。”半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翔介绍,一直来街道和中心就在持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家庭病床以及安宁疗护床位的建设。比如从2023年起,中心就开展了安宁疗护的工作,并为数位辖区老人提供了服务,提高了弥留老人的生存体验。
在王翔看来,“家社院”的开展可以有效减轻基层医护的压力,也能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精准化、最大化利用。王翔举例道,依托家庭病床,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可以持续跟踪老人的身体状况,按照分级诊疗要求,对于病情严重的老人,通过绿色通道转送上级医院,“治疗结束后,可以回到家中或者养老院,由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开展后续的康复或保健服务。”
作为首批试点街道之一,拱墅区大关街道的“家社院”服务也已初具规模,大关街道通过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大关上塘卫生服务中心及养老服务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建立了综合养老服务矩阵,形成了多元工作合力,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专业的服务。
拱墅区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多家“家社院”养老融合服务试点,形成“家社院”融合服务、一体联动特色场景,有效破解“医康养”供给突出问题,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打造家门口的“社区养老服务生态圈”。
本版供稿 程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