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亮 通讯员 李泓江)拱墅区作为杭州市中心区域,面临来自交通、施工、商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噪声污染。为了营造一个宁静的生活环境,拱墅区以“宁静小区”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聚焦权责清单精细化、监测网络精密化、指导意见精准化、基层治理精益化,探索出了一条治理噪声污染、打造品质生活的新路径。
过去,文晖街道新德佳苑小区、诸葛龙吟院小区周边在建工地有7个,噪音严重,居民投诉居高不下,光是工地噪音投诉就多达30件。去年8月,文晖街道试点在三家工地门口安装了一款能识别噪音的“神器”——噪声监测器,如果超过规定分贝后台会进行预警。
自从装上了这套设备,噪音少了,居民一致好评。这一切,得益于“宁静小区”创建。所谓“宁静小区”,是指通过噪声污染控制,声环境质量达标、居民满意度较高,能为居民生活居住、学习办公提供安静人居环境的小区。
除了“神器”,在工地周围还有“宁静卫士”队伍会进行巡查,发现工地违规行为和噪音超标,及时进行劝导和汇报上级部门。另外,行政执法、交警、公安和环保部门和社区实行联动机制,对工地的车辆、设备、开工时间加强执法力度。
庆隆苑一二期小区是祥符街道最早的回迁安置房小区,小区外围楼栋配套沿街底商,有生鲜、餐饮、五金等丰富业态入驻。数据显示,商铺经营噪声投诉占小区全年投诉的两成,是小区居民投诉的重要来源之一。
2024年,以“宁静小区”建设为契机,街道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商铺经营噪声问题,组建了由社区、经合社、商铺、居民代表组成的“宁静商铺自治联盟”,充分整合居民需求、商户诉求及社区管理要求,探索出了一套宁静商铺评星机制。机制规定由联盟为每一家商铺“宁静”经营情况进行评星画像,涵盖商铺出店经营情况、扩音器使用及高噪声作业情况、居民噪声投诉情况、整改及时性等七大噪声指标。通过收集居民反映情况,整合社区投诉情况、商铺整改配合情况,对商户进行每月评分。根据得分情况为商铺评定1星至5星,并以公示牌的形式在商户门口展示,对连续2个月评定3星以下的商铺进行劝退、清退,对连续12个月评定5星的商铺给予优先续租权。
自宁静商铺评星机制实施以来,庆隆苑一二期小区180家商铺中的五星商铺由最初的37家增加至52家,三星及以下商铺由原来的52家减少至0家,其中1家烧烤店因不符合要求且拒不配合整改已被清退,商铺经营噪声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武林路街区位于都市商业圈核心区域,是杭州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该街区是典型的上住下商格局,商铺经营噪声对居民居住环境影响显著,噪声污染防治迫在眉睫。
为解决商铺经营噪声问题,武林路街区制作发布“宁静码”,以“一店一码”形式张贴于每一家店铺显要位置。居民通过扫码可跳转至“E治武林”平台进行噪声污染举报投诉,以“随手拍+码上报”的便捷形式确保商业街区所有店铺全天候接受群众监督。街区结合“片区执法”和“1530”运行机制,构建大中小三级闭环,实现噪音问题高效处置。噪音问题通过“宁静码”上报后,片区站1分钟响应联系商家,商家整改调整至噪音友好线范围,为小闭环;同步派单给属地社区,网格员5分钟内到达检查商户整改情况,若未整改则耐心规劝商户整改,为中闭环;若规劝后仍未整改,派单给执法中队、派出所等执法力量,30分钟内赶赴现场完成处置,为大闭环。根据噪音预警和执法出动情况,建立商家“红黄绿”三色信用管理体系,为综合执法提供参考。
自“宁静码”推广以来,武林路街道噪音信访投诉同比下降22.5%,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
目前,拱墅区以“宁静小区”民生实事项目为抓手,从“有人管”“管什么”“怎么管”三方面着手开展噪声污染治理工作。比如针对噪声声源多样与涉及部门职能交叉导致的“多龙治水”推诿扯皮问题,从制度层面着手,提升噪声污染问题处置效率,印发《拱墅区“宁静小区”噪声污染治理专项实施方案》,建立部门多跨协同机制以及“1560”(即1分钟派单、5分钟到场、60分钟闭环)噪声问题高效闭环处置工作机制。
针对缺乏环境噪声监测手段问题,拱墅区通过数字变革,打造“噪声监测一张网”,建设“宁静拱墅”区级噪声监管平台,其中包括定点监测网络、完善噪声声源库、监测偶发性噪声等。另外,对于居民反映较为频繁的三大类22种噪声污染分别制定治理措施指导意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一事一策”噪声治理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