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我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路径,推动工业遗存焕新、水域治理提质、文化脉络延续。从康桥的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到长庆的三河环抱打造人水和谐图景,再到武林民间河长以三十万字巡河日记守护一泓碧水——这些生动实践不仅擦亮了城市生态底色,更书写了“两山”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拱墅篇章。
本版供稿 连珏 章杭 何婕妤
康桥:工业遗存“焕新” 绘就两山融合新图景
康桥街道作为杭州曾经的城郊工业重地,厂房林立、机械轰鸣,大烟囱与渣土车构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这片土地没有选择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走上了一条以生态再生和文化延续为核心的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生产岸线”到“生活岸线”的深刻转型。
康桥街道摒弃传统的大拆大建模式,坚持以保护性修缮和有机更新为指导,系统推进工业遗存活化利用。在大运河谢村段公园,昔日渣土码头的龙门吊、沉淀池、堆场等典型设施被完整保留,并通过创意设计转化为功能现代、造型别致的公共景观。下沉广场由原有泥浆池改建而成,水生花园依托沉淀池打造,几何堆场艺术装置再现渣土堆原始空间形态,在尊重历史原真性的同时,注入了休闲、审美与人文多重价值。
平炼路中央景观大道作为串联原杭州炼油厂与杭钢厂遗址的重要轴线,在改造中注重工业材料的循环利用和艺术再造。保留厂区法国梧桐、利用油罐与老火车头打造视觉焦点、设置玻璃栈道展现工业肌理,使整条大道既延续了场地记忆,也构建出兼具文艺氛围与互动体验的新型公共空间。
康桥街道持续推动生态资源向文旅消费动能转化,通过业态植入、活动运营与空间重塑,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全面跃升。谢村公园依托运河景观,常态化举办文创市集、艺术展演、人宠友好活动等,极大提升了滨水空间的吸引力和参与度。平炼路“大道市集”引入固定摊位近百个,打造融合购物、餐饮、娱乐的夜经济集聚区,有效激活沿线“沉睡”资源,形成集游憩、消费、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经济带。
此外,街道还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持续打响大运河北线品牌,以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暂名)、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等建设为契机,以将传统风貌与现代服务功能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从工业码头到市民青睐的亲水公园,从老旧厂区到兼具时尚与记忆的景观走廊,康桥街道以实际成效诠释了“两山”理念的实践路径。不仅提升了区域生态品质和城市风貌,更通过文旅融合增强了发展韧性与民生幸福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崭新画卷。
武林:一纸巡河记 三十万字的绿水深情
在武林街道,有一位巡河人,用行动诠释了“两山”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作为武林街道辖区生态文化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桃花河很好地被保护和利用。“桃花港水巷生态文化”通过省非遗专家评审小组集体认定,被命名为武林街道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武林街道的民间河长吴德昌,就是这片流域的“守护人”。自2016年以来,他风雨无阻地守护着这段河道,用行动诠释了“两山”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时间、水位、水质、流速,水里有没有污染物、沿河的雨水管道污水排放情况、河边路面的保洁情况——这是吴老巡河日记中常常出现的关键词。十年来,不管寒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年过古稀的吴老坚持定期对河道进行巡查、对河道水质状况进行实地监督。
“几乎每一天我都要去河边看一看、转一转,不看看我都不能安心睡觉,特别是遇到下雨的时候,就怕河水涨了,排水没做好。”春去秋来,吴老始终坚持用脚步丈量河道的长度,用眼睛观察河流的变化,更用纸笔写下一篇篇巡河日记,发现并整改问题400多起。撰写的30万字巡河日记更是被中国水利博物馆永久收藏。附近的居民都在说,要不是有吴老这股子较真劲儿,河道环境也不会越来越好。
当然,吴老只是武林“绿水青山”故事中的一个缩影。中河两岸,绿柳依依,将城市的喧嚣与宁静巧妙地分割开来;桃花河畔,落英纷飞,诉说着老杭州的岁月悠然;孩儿巷的银杏树间,秋意渐浓,将静谧时光映得熠熠生辉。这背后是环卫工人栉风沐雨的打扫清整、是垃圾分类员一丝不苟的监督检查,是“武林大妈”拳拳真心的劝导宣教,也是民间河长默默无闻的守护记录……一直以来,武林街道扎实做好老旧小区改造、街巷保洁、小区管家等民生服务,不断推动武林“换旧貌、展新颜”,让“绿水青山”的故事在武林不断延续。
长庆:三河映翠 生态繁华入画
长庆街道坐落于杭州市中心,这里京杭大运河、中河、东河三河环抱,河水悠悠,流淌古今。漫步今日长庆,清澈碧波掩映两岸绿树,水韵孕育文脉绵延、滋养产业发展,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图景跃然眼前,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治水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民心工程。长庆街道以“河长制”为抓手,严格雨污分流建设长效管理,推进河道清洁排口建设,巩固“五水共治”成果成效。在这里,四级河长体系、网格化监督、智慧监测和“护河志愿小分队”已经成为常态,“长庆治水人”用脚步丈量每一条河道、守护每一滴清水。
与此同时,“流域共治”也成为治水新模式的探索实践,促进了上下游、左右岸机制联动、资源共享。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之举,也是实现沿岸百姓共护一方水、共享生态美的现实所需。
河道风光四季秀丽,美丽的水域风景成为长庆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男女老少沿着河道或晨练夜跑、或悠然垂钓,杭高学子放学后踏上青云街、走过登云桥相伴回家,社区民乐队来到东河亲水平台排练乐曲……每一幕都涵养生态与人文共荣之美。
河畔还是展现长庆历史底蕴与人文活力的窗口。沿河分布的“三宅一寺”、河桥街巷,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街区文旅名片。长运体育公园、田家桥游步道、太平桥公园智慧健身屏等未来社区建设成果“点缀”河岸,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东河水上巴士、坝子桥水杉林、长运路“小伢儿”铜像、宝善桥红梅等一批“小而精”“精而全”的长庆生态景观,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滋养着长庆的繁华。与中河相邻的青云街、长宁街“共富街区”弥漫着令人安心的烟火气,从品质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价格实惠的肉蛋水产,到口味地道的早餐摊和小饭馆,这段300米左右的街巷成了居民们一日三餐的鲜活源头。热闹的叫卖声伴随着静静流淌的中河,见证每家每户的幸福日常。
而“生态颜值”也正在逐步转变为经济价值。京杭大运河畔的汇金国际商务社区,DeepSeek“横空出世”,“神秘东方力量”重塑了全球AI业界生态。浙创投、省担保、摩根士丹利等金融龙头扎根发展,“金融明珠”熠熠生辉。还有“庆春之心”生命健康产业园持续迭代,丝绸特色街、体育场路文商旅融合消费新场景不断丰富……这幅流动的生态答卷上,还将书写更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