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改造完成后,买菜就像逛时尚超市,年轻人来逛的更多了。”今天是米市巷街道红石板农贸市场“改头换面”后试营业第一天,记者探访时看到,附近不少“80、90”后也罕见地和大妈大伯们一道赶早来“打卡”。
本报记者 梦诗三悦 通讯员 夏沛利
有颜:改造后的市场成了中国风打卡胜地
今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位于潮王路古河巷29号的红石板农贸市场。不少居民陆续走进市场,其中不乏“闻风而来”的“80、90”后。不少年轻人从跨进市场大门的那一刻起就掏出手机不停拍照,时不时发个微信朋友圈,并表示这样时尚的农贸市场让自己很意外。
市场占地约500平方米,仅一层,共有家禽肉类区、河鲜海鲜区、蔬菜区等各色摊位12个,面积不大,却处处透露着精致:一走进市场,记者就看到一条两边立着复古电线杆和路灯的小路,四通八达延伸向菜场的各个区域。连同市场内的竹制灯笼、晕黄灯光、仿古摊铺、手写书法招牌,让人仿佛走进老杭州市井小弄堂。市场还加装了中央空调,“就像炎夏的弄堂风”。
改建后的市场不仅拥有“降温”设施,空间布局、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等方面都做了硬件提升。在市场卖河鲜的摊主表示,改造之后挺开心,以前杀鱼、排水两个操作台,现在一体化了更方便,排水排污隐患没了,“鱼虾的腥气也几乎闻不到了!”
不仅河鲜摊,其实12个摊位每个都做了个性化设计:在米店铺,深色杉木架与深色钢板搭配,隔出储物区和展示区,一改以往杂货铺杂乱无序的印象,排排立式柜方便人穿梭其中;在面摊铺,光是看到“桃花源”的毛笔手写店招就觉得很美好了,空间布局上采用水纹玻璃、胡桃木和席编元素,坐凳边贴心设计了搁挂菜篮、手包的地方,还有“吃面看谜面光盘见谜底”的面碗、杭州面文化墙等,处处可见用心。
有料:时尚创意背后原是国际知名设计师操刀
这样时尚有创意又充满“80”后记忆的设计,究竟出自谁的手笔?
今年4月,拱农提改办印发《拱墅区开展农贸市场第三次改造提升工作意见》,计划用两年时间,对政府定点配套农贸市场进行再提升。以此为契机,区商务局引入社会力量和昌集团和“CIID杭州设计中心”的9位国际知名设计师和小区居民一起,对红石板农贸市场来了个全方位提升。他们中,有的是参与台湾网红菜场士东市场改造的知名设计师,有的是操刀G20峰会会场设计的高级工程师,还有为爱马仕打造样板间的大咖。
当一群有着国际设计理念的设计师走进这里,是完全不一样的行为准则。设计师们在小区驻点观察一个月之久,发现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对菜市场的关注点不同;收集居民和商贩的意见,倾听他们最希望改变的地方;修改深化设计方案,并进行汇总,让方案具体可行。
“因为每个摊位都是独家设计,所以市场‘家具摆件’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定制款’只此一件。”市场负责人介绍,提升改造采用“每位设计师认领一个铺位,公共部位空间和系统工程由单独两位设计师负责统筹”的方式,这样最大限度保留了个性化又能够统一市场风格。
有智慧:管理人性化还要开通更多绿色服务
面子有了,里子也没落下。这个中国风的市场,通过一杆秤,变得更“智慧”、更时尚。记者看到,市场里每个摊位都使用统一的电子秤并明码标价,摊位上方悬挂统一制作的付款二维码,蔬菜过秤后,拿出手机,居民扫一扫即可支付。目前,市场正尝试引进银行为市场特别开通的绿色支付渠道,以后居民智慧支付的选择将更多元。
此外,为了保持整洁,妥善处理厨余垃圾和生鲜垃圾也是市场推出的一大举措,市场内部也将像居民家里一样实施垃圾分类。同时,还将推出净菜上市,所有上市的蔬菜都将去泥去皮,保持最佳“状态”。为此,市场专门设置了垃圾房,每天上市择菜所剩下的果皮和菜叶将被作为厨余垃圾统一收集并交由保洁清运公司集中清运。
“要为老百姓提供一个高品质的购物环境。”区商务局负责人表示,算上红石板农贸市场,拱墅共有15家列入第三次农贸市场提升改造计划,其中,小河、杨家门、蚕花园、大关西三苑、八丈井、拱宸桥等6家农贸市场将于明年启动改造,大浒东苑、陆家圩、叶青兜、塘河、桥西、大关东苑等6家正在提升改造实施过程中,红石板、登云路农贸市场、杭州田园农贸市场3家已经提升改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