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区对信义坊商街进行了全面整治,完善了街区雨、污管网网络,建立了智慧化长效管理平台。如今的信义坊,路面干净整洁,排水管道畅通无阻,河道环境优美,得到周边百姓的一片好评。而这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一场名为“污水零直排”的治水“革命”。
今年以来,区城管局在改造“毛细”雨污管网、引入智能化监控设备、党建引领推动工程落地等方面持续探索,“污水零直排”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在生活小区、院校、商街等污水源头基本实现了“污水零直排”全覆盖。
最多挖一次 畅通城市“毛细血管”
今年以来,区城管局在全区226个生活小区全面启动了“污水零直排”建设。通过实施雨污彻底分流和污水规范纳管,基本实现雨污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用户全管理,让各条“毛细血管”彻底畅通。
实行“最多挖一次”,是今年“污水零直排”建设和往年最大的不同。“众多民生实事在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伴随着不断开挖的‘阵痛’。”区城管局工作人员透露,为尽可能减少施工的影响,年初,我区成立了由22个建设主管部门、管线单位组成的“拉链马路”指挥系统,整合施工信息、施工资源、施工力量,通过“最多挖一次”实现“最大绩效、最小扰民”。
大关街道的苑中路污水管道破损严重,该路段长期以来排水不畅,急需翻建污水管。今年年中,在实施该路段“污水零直排”前期,施工人员了解到这条路的自来水管道也要改造。经多方协调,10月2日,道路开挖,两个工程同期开始施工;仅一个月后,工程同步结束,道路恢复如初。
据悉,今年我区圣都公寓、橡树园小区等15个“污水零直排”建设项目均实施“最多挖一次”。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今年的污水零直排整治工作,将民生项目真正做到居民心坎上。
智能化管理 智慧“网警”实时监测
位于学院北路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今年9月刚投入使用。经过近3个月的提升改造,如今,这里已成了全区乃至全市污水零直排智能长效管理的示范点。
学校窨井盖边上贴有一块特别清晰的标识牌。标牌上有绿色的“雨水井”字样,还标有雨水管的走向。区城管局市政所所长赵强介绍说,学校内的雨污检查井、立管、隔油池、化粪池、提升泵等排水设施设备上都贴标识,做到了一物一号,方便长效管养。
在学校路边,立着一张特别清晰的雨污管网图,下方还有一个“二维码”,手机一扫,全校的智能管网图就出现了,大大提高了巡查养护效率。在学校东北侧的草坪上的零直排智慧排水预警管理系统,连着学校的雨水管网,每隔10分钟自动实时监测水质情况,一旦水质超标,后台就第一时间通过手机App通知责任人。
此外,为了有效解决人力排污监测效率低、地下管网情况不明、管养精细化程度低等问题,今年,区城管局以湖墅街道为试点,进一步深化智慧治水理念,引入CCTV管网检测机器人做治水“网格长”,实现地下管网定期来回监测,并借助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构建起辖区地下排水管网健康档案。区城管局在原有的管网检测报警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有机整合,打出了机器人治水“网格长”+智慧“网警”的智慧治水组合拳。
党员齐参与 “红盟力量”成为助力
“别看现在‘零直排’设施这么齐备,就在8月底,学校内部的雨污管网很多还是混接的,非常乱。”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的一位老师说。
今年9月23日,市城管局市政设施发展中心第一党支部、区市政养护所党支部、祥符街道第三党支部联合开展“红色同盟,三方共建”,成立了祥符“污水零直排”街道创建党建先锋队。党员先锋定期前往施工现场进行服务指导,开展专业培训,以祥符街道污水零直排创建为主线,探索全区污水零直排长效管理经验,建立了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信义坊商业街区、祥符街道蓝孔雀社区点、线、面三个污水零直排长效管理示范模板,为今后污水零直排长效管理提供宝贵经验。
此外,小河社区的“红茶议事会”也成了污水零直排工作的助推力。今年,和睦弄周边小区进行“污水零直排”改造,“红茶议事会”前后开张了6次,居民和施工方、技术专家喝着红茶,集思广益,让工作推进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