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露
百年芳华,时时镌刻红色印记;悠悠运河,处处流淌发展史诗。本期“建党百年话初心 ‘旗’行运河寻印记”大型融媒体行动,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走进杭丝联,走进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聆听发生在那里的红色故事。
进退杭丝联:看“万人大厂”华丽转身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缫丝机,把时光卷成了一个又一个产业勋章——如今的丝联166文创园,当年是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这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全省第一家锯齿形厂房,是杭州工业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标志之一。同时它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兴建,万人大厂的荣光至今仍被老杭州人津津乐道。
“这里是我第一份工作,也是我入党的地方。当时大家思想非常先进,虽然三班倒干工作,但都愿意额外加班。像我经常上早班,早上5点半就到厂子里来了。”身穿蓝色工作服,穿梭缫丝机之间,在丝联干了一辈子的老员工凌向忠,眼睛里依然有着最初的光芒。
时间在丝联老厂房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痕迹,无声地演奏着一曲从艰苦奋斗年代而来的歌。“那个年代,我们生活是艰苦的,但‘团结、进取、务实、求精’的党员精神印刻在了每一个丝联人心里。虽然经费有限,但也会经常组织学习交流,我们精神上很富足。”见证风雨历程,杭州丝联实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李跃春如是说道。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至此,杭丝联进行了重组转制,变身为“丝联166文化创意产业园”。
从“退二产”的阵痛到“进三产”的成长,这些厂房被重新打造成为文化的容器,成为拱墅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文化杰作。改制后的新丝联,汇聚80多家文创企业,园区内党员85%以上均为80后年轻高学历党员,而偌大的党群工作站依然是大家的精神家园。“小河街道党工委带领我们建立了多功能一体化党群工作站,我们会定期举办报告会、读书会、交流会。”李跃春说。
如今,丝联166园区党总支已发展党员48人,丝联实业有限公司发展党员52人。“夕阳”厂房承载着“朝阳”产业,一个更具生命力的丝联166正在茁壮生长。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文化润人心 文明踏歌行
走进毗邻拱宸桥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等一个个展厅,将运河流淌千年的历史缓缓铺开。每个开放日,这里总是游人如织。游览大运河,了解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不能不去的一站。
“习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最后一天,来到博物馆提出‘要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进一步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功能,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想起那一天,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展教中心主任杨芳内心依然激动不已,建设好博物馆,在这里讲好“运河故事”也成了每位馆员的信念所在。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相继推出“指尖走运河”“因运而彩儿童画”等活动。“‘大运河讲堂’更多的是文化引领和政策解读方面的讲座,‘指尖走运河’则是为小朋友们量身打造的一些互动活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讲解员夏菡萏说道。
走出博物馆,运河对岸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存转化而来的各类博物馆沿运河一字排开。富义仓、拱宸桥……灿若星辰的文化遗存通过大运河这条金丝带串联起来。
而在运河边,一抹“志愿红”将运河文明映衬得更加璀璨。在为民服务的初心驿站里,来自拱宸桥街道8个社区的退休党员身穿红马甲在这里轮值服务,365天他们几乎天天不断档。“手机快没电了,志愿者叫我来这边充电,很热情。”“不管是问路、接水,还是休息等都很方便,来这里真的跟回家了一样亲切。”运河大妈、拱宸大伯们,把党员的初心兑现为群众的一份舒心。这里也是党员的红色加油站,在驿站建立之初,运河大妈、拱宸大伯社会志愿者组织服务中心党支部也随之成立。
如今当我们走进大运河文化之旅,既能在流动的历史中读懂祖辈开凿千年的梦想,更能在红色旗帜引领的队伍中看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