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周佳)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闲居无事,常常追忆往事,身为北方人的他特别留恋江南水乡的风物,为此他写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词句。这之中的汴水、泗水都是大运河通济渠段的组成部分,当年的白居易同帝国绝大多数官员一样,沿大运河往来南北,于宦海中浮沉。其实,通济渠见证的不仅是白居易这一类仕人的人生过往,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落幕。
经过千年的世事沧桑,昔日堪称帝国大动脉的通济渠,大部分河道已经埋于地下,仅存的两段有水河道,一段是位于“天下之中”的通济渠郑州段,另一段便是皖北地区的通济渠泗县段。在泗县境内,大运河与唐河、食粱河、新汴河、新濉河循环相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活态水系,这是通济渠泗县段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泗县现存通济渠故道约28公里,其中遗产河道约6公里,这些河道在历史与岁月的洗礼中,基本保持了千年以前的初始风貌。
大运河是泗县重要的文化之脉。沿线分布着安徽省级文保单位文庙大成殿、明清时期的商业集散中心山西会馆、千年古刹释迦寺大殿,以及一颗树围4米的千年古槐——至今依然苍翠欲滴。大运河文化在泗县影响广泛。泗州戏以其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在淮河两岸传唱了200多年,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泗州琴书、泗县瑶剧、泗州大鼓等都极有地方韵味,传唱不衰;水母娘娘沉泗州、枯活头的故事传说耳熟能详。
通济渠泗县段承载着泗州文化,流淌着运河水韵,作为古泗州的中心城市,近年来泗县新建了大运河泗县段展览馆、大运河泗县段遗址展区,不断发掘和传承大运河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绽放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