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9月16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运河遗产河道之江南运河南浔段

  本报讯(通讯员 叶兴才)在北纬三十度经过的尼罗河畔,每至汛期前夕,古埃及人会在河滩随意撒下麦种,河水带来的养分极为丰富,在充足的光照下,无需人力干预,麦苗便得以茁壮成长。而位于同样纬度的中国长三角地区,气候潮湿,地势低洼,光照不足,先民想要在此立足,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也要有灵动的智慧。 

  于是,大约1700年前,江南运河南浔段的前身荻塘运河,犹如一条弧线划过太湖南岸,将自天目山东去的流水疏导开来。自此,桀骜不驯的洪水化为了灌溉良田的母亲河,堪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神来之笔。由于这条运河根系国用与民生,疏浚与维护成为了此地历代主政者的重要任务。唐代于頔任湖州刺史时,不但疏浚运河,还完善了堤防,在河道两岸栽种树木,一心为民的他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戴,荻塘于是更名頔塘。宋代,頔塘两岸筑起了石塘,并成为了江南运河西线的一部分。上世纪50年代,古运河北侧开掘了新运河,江南运河南浔段作为景观、排涝河道保存了下来,并在2014年成为大运河27处遗产河道之一。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南浔人不仅从自然环境中“要”来了吃,也“要”来了穿。他们通过运河贯通的水网,将洼地挖深为鱼塘,而淤泥则作为塘土,塘上种植桑树,桑叶养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如此循环,这就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桑基鱼塘系统。 

  由此,南浔一带成为了中国最早的蚕丝产地,南浔辑里丝细、圆、匀、坚,据说挂上铜钱也不会断,以其优良的品质而行销中外,以至于明清时期苏杭一带所产生丝均冠以辑里之名。鸦片战争后,临近上海、水运便利的南浔又成为生丝贸易的重要集散中心,发展为以生丝销售为主兼有蚕茧原料加工的商业市镇,诞生了一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狗”的大贾巨富,当时有“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而今日散落在南浔历史街区一处处馆楼宅院,便是当年古镇繁华的无声注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关注
   第04版:要闻·城事
   第05版:高品质建设幸福家园
   第06版:高品质建设幸福家园
   第07版:高水平打造运河明珠
   第08版:副刊
“三结合” 全力打造“护苗”绿色成长空间
姑娘倒地不省人事 “体操哥”民警再出手救人
时尚潮流遇上公益慈善 吸引市民来“打卡”
双向奔赴 流动党员在拱墅感受“家”的温暖
“小墅苗”法治教育基地迎来首批小小“体验官”
大运河遗产河道之江南运河南浔段
为场馆贡献巾帼力量 向世界展示亚运风采
今日拱墅要闻·关注03大运河遗产河道之江南运河南浔段 2022-09-16 2 2022年09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