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寻觅、重塑这些历史文化碎片,拱墅城管河道监管中心协同米市巷、小河、湖墅、大关、拱宸桥、上塘、祥符7个街道,将全面开展河道文化长廊建设,梳理河道的前世今生,厚植城市河道水文化。
据悉,河道文化长廊建设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宣传长廊”形式,而是结合各街道现有的建筑设施,通过改造河道边已有的栏杆、休闲廊亭、桥下走道墙体等构筑物,适当插入一些景观节点、小品,延续性地在河道沿线设置多处点位,以各种表现形式及载体,展示62条河道独有的文化特色,内容涵盖古代治水人物、故事、诗词文章、治水活动、涉水工程,河道流域范围内有地域特色的涉水文化活动等。
目前,拱宸桥街道文化长廊建设已率先完成,以沿岸文化小亭为载体,介绍运河拱宸区块特有的码头文化,以及通益公纱厂、浙江麻纺厂、红雷丝织厂等民族工业发源地文化。
此外,小河街道余杭塘河边的石板、信义河沿河小公园的休憩长凳等,以诗词书画雕刻的形式,集中展现着古观音关和三宝地的“小河驿”文化。
据拱墅区河道监管中心介绍,今年共有19条河道文化长廊建设计划于9月底前全面完成。不久之后,小河街道赵家浜打铁弄文化;大关街道胜利河象戏、剪纸、说书本土文化;祥符街道婴儿港方家塘的“塘”文化、三墩镇东河的河神传说、阮家桥港内河的渔业文化、罗家斗河芦荡漾的变迁等,都将通过河道文化长廊一一呈现。对于河道的所有历史记忆,市民朋友可通过现场二维码扫描,实现手机一键阅读。
流淌的河水,是时间的记录,也是记忆的归档。全力构建带有地方文化烙印的亲水平台,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在享受治水带来的生态福利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满足感,最终让河道文化发扬起来,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