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叶兴才)浙东运河宁波段是宋代浙东运河黄金时期开凿的航道,取代了丈亭以东姚江自然段,避免海潮对航运的影响,这种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构筑理念与航运方式,正是宁波地区古代航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了线路规划的科学性。通过基本人工化的慈江、刹子港进行航运。此段河道西起丈亭经慈城、向南抵小西坝,包括慈江、刹子港两段河道,总长约23公里。现此段运河航运功能已减弱,为等外级航道。浙东运河从西往东到达明州府城的最后一段运河航程,因此也称为古浙东运河的末段。
慈江,历史上称管山江,西起丈亭三江口,经慈江大闸、太平桥至夹田桥,全长约18公里。开凿于南宋,由制使吴潜发动和组织慈溪百姓买民田开挖而成,往东可直达于镇海口,自此,从绍兴、余姚过来的船只又多了一条相对安全的出海河道。刹子港又称刹子浦,北起慈城大东门外夹田桥,南至小西坝,全长约4公里,是沟通慈江和姚江的一条直河,也是由宋制使吴潜对原有河道进行拓宽疏通而成。当年还在刹子港的南端建有一座小西坝,隔江与鄞县的大西坝对接,船只拖过大西坝后便可经便捷通道西塘河直接进入宁波府城。
作为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水通则人聚,位于浙东运河宁波段的慈城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慈城三面环山,南面两江,北部的慈湖汇集山区水源,通过城内水网和护城河汇入慈江和姚江,形成典型的山—湖—城布局。运河是慈城对外联系的通道和城镇水网的基础:城内水网与路网密切相关,呈“三横五纵”的水陆双棋盘布局;城外濠河环城,通过水门连通城内水网,发挥防御、排水、泄洪的作用。如今的慈城仍保留了众多可供认知的元素,如自唐宋时期的城市道路骨架格局;以及大量明清民居、祠堂等文物建筑,成为一处保留完好的江南古县城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