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运河沿岸名区·深耕南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请来沿河边的诗道走走 给您一个不一样的小河驿
小河驿LOGO石碑
沿河诗道石刻
北新关
小河市声
本版供稿 小河街道

  在小河街道的沿河边,每隔百来块石板,即可遇见一首古诗,让每一位漫步余杭塘河的人,在不经意中,与时光相遇,与婀娜柳条的回眸对视。

  鹭鸟从水面上飞过,长着青苔的石刻,掩映于爬藤,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而来,仿佛缀满金子的晨昏,若你路过,或在此小憩,时光都将不再那么匆匆。

  漫步在这里的河畔小径,有一种慢如暗恋的诗意……

  航泊三水与两条诗道

  沿湖墅北路往北,过写着“小河直街”的牌坊,便是康家桥。桥下的河在明清时是一条断头河,从古地图上看,小小的一段,仿佛运河之盲肠。这断头河在旧时,却有一个幽谷般,散着奇花异草气息,充满诗意的名称,叫“芍兰兜”,亦称“若兰兜”。 

  明清时期,这一带是北新关外十分有名,也是历史上杭城北部运河两岸唯一明确见于典籍的“早市”,即康桥晓市之所在。综合有关文献记载推想,康家桥一带在宋时或已经有草市存在。至迟于明代中期,康桥晓市就已经从北关镇中脱颖而出。康桥晓市的出现,说明了当时杭州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已经初具规模。 

  康家桥下的河流,于19世纪50年代向西贯通,成为余杭塘河北线。如今,这条河不仅有货船往来,还是杭州水上巴士2号航线——从武林门码头到西溪五常港。站在康家桥上东望,正对面隔着运河的地方即为复建后的北新关遗址。在康家桥东北侧,会安桥与其紧挨着,桥下便是小河,小河直街正是沿着这条河的两岸铺开。因此,这个地方的水面,有一个名字,叫航泊三水。意即此地是运河、余杭塘河、小河(西塘河)三水交汇之处。现今会安桥、康家桥到北新关遗址的这一带水域,明清时期称为月河。 

  余杭塘河南线,定名为信义河,而康家桥下的这条原来的“北线”,则定名余杭塘河。两条河的名称之变更,更便于人们认识了它们了。 

  如今,在余杭塘河(康家桥至勤丰桥段),以及信义河(余杭塘河与教工路交叉口段),成为了小河驿的两条沿河诗道。

  会安桥与康桥晓市

  每天天未亮,就有杂沓的脚步声、交谈声在康家桥两岸响起,各路货船也纷纷而至。卖家们沿着桥两岸一字排开,有地摊,也有店铺,而有的则直接在船上交易。康桥晓市上的商品非常丰沛,九府之菽粟,百川之鱼盐,三市之蚕丝,五湖之虾菜,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鱼肉虾蟹、蔬菜瓜果、油盐酱醋、菽粟布帛、蚕桑丝绸,乃至各种酒类,稀奇杂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端得不是一般繁盛。更值得一提的是,康桥晓市上的酒肆,不仅白天营业,晚上也有不打烊的。 

  康桥晓市,因其交易之繁盛,成为北关八景之一。雍正九年某日,北新关官署大院,张灯结彩,官差士绅,进进出出,丫鬟男仆,忙忙碌碌,酒香菜色,推杯换盏,大楷小楷,轮番上场,隶草行楷,交互亮相,欢歌笑语,此伏彼响,溢美之词,盘柱绕梁,煞是闹热。 

  各位看官,道是为何?原来,因旧版《北新关志》内《北关八咏》有题无诗,令新《北新关志》的编委们感到特别遗憾,便搞了这么个创作活动,由新志编委会出面,邀请当时的士绅新作《北关八咏》,五言七绝不限。哪八咏?即地部开司、芳村即景、化度绀园、明正琳馆、康桥晓市、龙舌清流、北新泛鷁、南石垂虹,皆北关周遭景胜。 

  此番余杭塘河游步道上的诗,便取自这次采风的作品中。 

  “地部开司”讲的是在北新桥设关收税,“芳村即景”是因为此地当时属于芳林乡,“化度绀园”所指为大觉禅院、其地旧称大火弄、即今大浒路,“明真琳馆”所指为明真宫,“北新泛鹢”讲的是月河,“南石垂虹”讲的是可在北新关公署眺望到北高峰。那么,“龙舌清流”讲的是哪里?就是小河与运河之间的地带,即今从会安桥往北到登云桥,小河东面的地块——这片小河与运河夹着地形像龙舌的沙洲。这个地方,过去叫会安村。会安桥与会安村,哪个是鸡哪个是蛋,已经说不清楚了。但会安桥的前身,很可能就是南宋《咸淳临安志》里的“丰惠桥”。现在的会安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也是小河驿的一个亮点。 

  钞关故地与小河驿渊源

  北新钞关,又叫北新关,因明廷据北新桥设关故名,始设于宣德四年(1429年)。 

  据雍正《北新关志》卷七《钤辖》所载,当时杭州城的税务机关,除北新关之外,还有杭州府中务税课司局、江涨务税课司局、城北务税课司局、城南税课司局、横塘临平务税课司局、西溪务税课司局、安溪丰口税课司局;东新关、打铁关、观音关、板桥关、良亩关、良马关;正阳门、侯潮门、草桥门、清泰门、太平门、艮山门、武林门、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陆家桥、桥司口、德胜坝、对河、闸口、赤山埠、富阳、上陌,计曹口31处,合称“七务、六关、十城门、八口址”,以及可根据需要临时遣差役设卡稽查的五个口子:姚石陡门、松木古荡、知足天、大领、长江。此36处榷要虽均归北新关统领,但各有所司。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五十二载:“余杭塘河,在北关门外江涨桥西四十五里。至余杭县,北通新开运河。国朝,康熙四十七年,杭州府知府张恕可奉旨动帑开浚,自卖鱼桥起,至观音桥,一百四十丈。……余杭塘在城北二图。东起卖鱼桥,西与余杭相接。”这条河道,一度叫余杭塘河南线,如今更名为信义河。 

  观音关,其名源自观音桥,是明清北新关下的“六关”之一,负责稽查古余杭塘河上往来船货的纳税情况。旧时余杭方向来的蚕茧、丝茶,都要从这里经过。《北新关志》卷三载:“余杭之丝,例由东门正道,直至观音关西亭子街起岸,挑赴大关,输报运行。” 

  观音关,是杭城北面重要的地标,在杭州的地域文化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而,此段余杭塘河,历史上又俗称观音塘。观音关不仅是余杭塘河上的重要税驿,也是陆地交通上的重要站点。近代杭城公路史上,拱三线、拱绍线由北往南的第三个站,便是观音桥站。 

  历史上,观音关还是湖墅四境的界标。清人高鹏年的《湖墅小志》序里开篇即言:“湖墅乃北郭一隅耳。顾推而广之,则上自武林门,下至北新关,以及西则钱塘门而抵观音关止,东则艮山门而抵东新关止,概谓之湖墅。” 

  观音关的东面,地邻三宝地。此地曾流传过一个通海的传说。清代湖墅人魏标有一首《湖墅杂诗》即谈到了这一带是否通海的问题。诗云:“海流金玉秘珍奇,地脉潜通出有时。三宝突兴三宝地,路人指点到今疑。”《民国杭州府志稿》也有一条记载:“调露井,在调露乡忠天王庙前。其水苦咸,必以淡水和之方可用。久旱时,河涸见底,而此井如常。水面视河高丈余,水无少减。不知此泉自何而来,或云通海。”忠天庙,旧址在小河直街对面,余杭塘河北岸,今已不存,其地已变成和新南苑。 

  观音关和三宝地的历史,是小河驿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如今,在信义河的靠近古观音关的沿河小公园中,供人休憩的长凳上,有着小河驿的图形元素。长凳的边上,则刻有清人写的描述观音关和三宝地的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关注
   第04版:要闻·城事
   第05版:学习贯彻区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
   第06版:夯实基层基础 赛出铁军风采
   第07版:运河沿岸名区·深耕南部
   第08版:运河沿岸名区·现代都市魅力之区
请来沿河边的诗道走走 给您一个不一样的小河驿
今日拱墅运河沿岸名区·深耕南部07请来沿河边的诗道走走 给您一个不一样的小河驿 2018-08-24 2 2018年08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