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朱芷霄)通过“线上+线下”“网络+数据”,构建街道、社区、居民的信息化渠道,实现“群众按铃,各方响应”。自米市巷街道探索建立“小区协商铃”一键式源头协商平台,创新开发手机端“小区协商铃”微信小程序以来,越来越多社区治理问题,开始变得“简单”。
让群众成为“吹哨人”
“叮铃铃……”区企退人员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和米市巷公共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同时收到了来自沈塘桥社区“协商铃”,原来是沈塘桥社区维元弄的企退人员陈森林无法认证回杭人员身份。事实上,2019年6月,陈森林就曾来认证过回杭人员身份,但是,由于他的落户时间未满一年,不符合回杭人员认证条件,老人只得悻悻返回嘉兴桐乡。
2020年6月,“米市协商铃”正式上线,对此,小区专员替远在嘉兴的陈森林按下了“协商铃”,并将审批材料上传,由上级职能部门依次审核,区、街道、社区三级协同高效完成了其回杭人员身份的核实确认,保证了陈森林第一时间能享受到企退人员福利。
“米市协商铃”搭建起“吹哨”平台,疏通居民意见反馈渠道,便于街道、社区人员了解居民的想法,进而为居民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同时,“米市协商铃”平台赋权应用主体,广纳多方协商需求,重点保障基层居民和社会组织基本权益及诉求。
让铃声成为“动员号”
“动一动手指按下‘协商铃’,我们反映的问题就能得到及时解决,方便高效!”说起街道“小区协商铃”创新举措,不少居民都竖起大拇指。原来,“协商铃”平台统筹多方力量,集结社区、街道、区级部门以及社会专业力量等各方力量、各类资源,践行“一呼多应”。
随着电商行业的迅速发展,位于红石板社区沈塘铭苑沿街的邮政储蓄网点,由于邮政包裹每日运输到网点的货车卸货需要半小时左右,而每次卸货时,货车占据了人行道所有的横截面空间,导致早晚高峰时交通堵塞。
为此,居民按响了“协商铃”,小区专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召集了邮政网点负责人、小区物业主任、业委会主任、城管中队和居民代表召开协商会。会上,城管中队明确指出了机动车占据人行道的违规行为,但表示会人性化执法;居民代表认为货车卸货必须错开早上8点和下午5点两个高峰时间段;邮政网点负责人表示愿意与总部沟通协调解决,尽量避免占道卸货;小区物业和业委会表示将共同承担起管理和监督工作。
在“协商铃”的集结下,各部门分工明确,打破了信息壁垒,找到了协商平台,让各类问题在协商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
让案例成为“大数据”
“‘协商铃’平台帮助居民群众便捷反映诉求,助力街道社区在源头发现并解决问题,有效降低辖区社会不安定因素,推动了辖区社区和谐发展。”街道负责人介绍,“协商铃”数字系统平台,实现协商事件记录、处置、答复数字化,确保事件全程记录留痕,在按照街道六办三中心科室进行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下辖十项科室业务职能的细化分类,通过对各类事件处置的案例分析,形成对同类事件的大数据支撑。
截至目前,“协商铃”平台共有用户1728人,工作人员137人,“按铃数”共计436件,受理数410件,另有26件经认定为非协商事件,成功解决和列入代办的各类事件334件,解决率81.5%,群众满意率达到92%。据统计,米市巷街道今年一季度城建城管(旧改)类居民信访数185件,同比2020年下降48.9%。
“米市协商铃”作为社区微治理数字化的有益探索,初显了数字化处置能力与成效,使社区治理在有“智商”、有“情商”的基础上,更向有“数商”迈进。下一步,米市巷街道将进一步升级“米市协商铃”,积极调动辖区资源,扩大服务范围与层次,打造集警情服务铃、法律服务铃等24个服务铃为一体的“数字家园服务铃”,使之成为小区治理有效载体,走好为民办事“最后一公里”,将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家园数字化,服务‘铃’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