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叶兴才)通济渠的前身是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也称广济渠、汴河。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黄河以南100多万百姓,开挖西北起洛阳,东南至淮安的通济渠。在隋唐宋时期,通济渠将南方的粮食运至位于黄河流域的首都,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南宋以后,因黄河改道以及京杭大运河的贯通,通济渠逐渐荒废,大部分河道长埋地下。
通济渠郑州段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是通济渠仅存的两段河道之一(另一段为通济渠泗县段)。包括索须河故道和汴河遗址。其中,索须河长约16公里。目前是郑州城北主要的排涝、景观河道。汴河遗址北起黄河南岸,流经惠济桥注入通济渠后东折,目前大部分河道已无水流。故道完整保留了自隋以来的大量文物,时间跨度长达千年。通济渠郑州段西连洛阳以通长安,东接淮河抵达杭州,水路漫漫,气势恢宏。如果在中国地图上将隋唐大运河按照历史记载标注出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通济渠郑州段,恰是它的中心所在,有了通济渠郑州段,中华大地才能通过大运河南北相连。
2014年,郑州市对索须河实行分段生态提升治理,新增水域面积1300多亩,千年古运河得以重现,让市民又多一个郊游的好去处。目前正在谋划建设大运河、黄河国家博物馆,让大运河郑州段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