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鲍圣慧)今年3月以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景区以“水岸互动文旅融合”提升改造项目为主,坚持“积极保护、最小干预”“厉行节约”“存历史真实、显风貌完整、体现生活延续和人文自然融合”的原则,按照“重点保护、合理保留、局部改造、普遍改善”的保护方针,对小河、大兜路、桥西三条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提升改造。
目前3个项目已改造完成,街区的“修旧如旧”和“温柔的改变”得到了媒体聚焦关注及市民游客的好评,很好地诠释了“老杭州,新生活”,是杭州运河新旧城市生活融合体验地,用“最时尚的语言讲最古老的故事”。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老杭州的“非遗”生活
“十多年一直待在这,感觉这条老街也在与时俱进。”最近,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元老级”店铺金诃堂的负责人唐琳很欣喜,随着店铺门前被修整一新,整个街区的提升改造顺利完工。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拱宸桥畔,街区为城市传统历史街区的改造提升和老工业区的有机更新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板。至今仍保存了较多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316户原住民过着枕河而居的生活。
这次整治也在“修旧如旧”上下了不少功夫。外立面,用优质柳桉木做旧,对原有破损、突兀立面进行更新装饰,还专门聘请老工匠,对风化开裂、陈旧腐烂的建筑表面和墙面进行保护性修复。用“老居民”唐琳的话来说,就是“一点点收拾起来,是一种‘温柔’的变化。”
与此同时,通过对杂乱绿化带的梳理重塑和人行通道拓宽,打通了主街两侧部分点状空间的物理隔离,串联起了博物馆、广场、街区、商业外摆等功能区块,同步对街区的业态进行迭新,深挖国医养生、非遗手作等文化内涵,引入创新、跨界,互动性、体验性、品牌层级都更强,更受大众喜爱的老杭州商业业态,实现老杭州的“非遗”生活。
如今的桥西,多元业态迭新登场,精致街景无处不在,市井生活与商业气息融合交织,“桥上行人桥下舟,茶香酒馥曲无休”的诗意场景再现古街烟雨中。
小河历史文化街区老杭州的“文艺”生活
小河直街位于京杭大运河、余杭塘河、小河的三河交汇处,是杭州运河文化的一处重要历史遗存,古朴的街巷、民居、河道、桥梁、河埠、码头组成的建筑群落中,却沉淀出独特的烟火气和文艺范,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次对小河直街地下管线、公共空间、绿化景观、建筑立面等进行提升改造。从外部进行设施提升,修复了破损管道,同步将电力管沟敷设到位,以最小影响解决商户最担心的电力不足和管道排污问题。街区内的一家云南特色餐厅店长阿瑶对此很有话说。“现在用电和污水问题统统解决了,道路也整治得很漂亮,这对我们做餐饮的肯定是好事。”
改造提升还对商户业态进行了调整引导,在装修过程中对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同时优化公共空间,还原历史风貌,通过对消极空间的梳理整治及重点空间提升,尽可能还原历史风貌。对立面进行修补还原,优化街区交通、恢复河埠头,在保持原有绿化生态,不减少绿化面积的前提下,将各区块绿化景观因地制宜进行优化。
街区硬件提升的同时,还对整体业态也重新规划布局,通过老杭州民俗民风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成为杭州最具文艺范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以“老杭州、新六艺”为业态定位,围绕文艺、乐艺、花艺、手艺、茶艺、创艺,积极导入受年轻人欢迎的各类创新、跨界及网红业态,如小酒馆、咖啡吧、手作集合店、创意茶馆、西式轻餐、花艺文创等。
小河直街在新与旧之间不断探索,通过本次提升保护,依旧保留小河独有的烟火气息,让小河成为杭州人的文艺生活街区,更好体验老杭州的“文艺”生活地。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老杭州的“禅意”生活
“感觉这里好漂亮、好美,空气也清新。”近日,不少市民听闻大兜路改造一新,特地前来打卡。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大运河畔,曾经是宋代“十里银湖墅”最繁华的街区。自2010年建成开放以来,街区受到越来越多市民游客及商户的青睐。
街区改造遵循了最小干预和修旧如旧的原则。主街的其他区域局部维修材料,用的都是更换下来的旧石材,不仅避免了难看的“补丁”,还保留下了大兜路原本的风貌。改造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主要是对北出口大约50米的路面做了更换。更换下来的这些旧石块又用于主街其他800多米路面修复,既节约了成本,又能确保这种修旧如旧的效果。”
据了解,本次对老街区的杂乱管线及空调设备的收纳隐藏,对原有铺装出现不同程度破损、沉降不均匀的石板按照“维修为主、更换为辅”的思路,进行“点对点”修缮微改造,对沿河而建的受损腐朽木板平台进行更换,优化亲水面,增强互动性。将更换下来的较完好的木板重新利用,安装于丽水路侧游客休憩公共空间,对主街沿运河的绿化景观带提升,在最大程度保护植被,不移动一颗乔木的前提下,主要对杂乱灌木地被进行梳理,并适当补种,局部布置绿岛、花径等品种。
提升改造后的街区变了好像又没变的这种“焕新而归”的新方式受到了市民游客的点赞。通过对街区的业态升级,打造围合节点,丰富街区业态,优化绿植景观,让市民游客漫步运河边,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