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要闻·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运河遗产河道之通济渠柳孜段

  本报讯(通讯员 周佳)通济渠的前身是被称为楚河汉界的鸿沟,隋炀帝下江南,舳舻千里,人员浩繁,走的就是这条运河。可是这样一条古代的交通要道,长期以来,它的流经线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隋书》记载:“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只是说它沟通了黄河与淮河。直到1999年,在安徽省濉溪县泗永路柳孜集段施工现场,这段尘封已久的河道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经过考古挖掘,清理出石构建筑、木质沉船、瓷器、铜钱等一批重要的遗迹遗物,有力证明了隋、唐、宋三个朝代期间,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流经路线、航运方式、运输货物等重要历史事实。遗址中出土了8条唐宋沉船。其中,两条为独木舟,可能为渡船;其他6条为中、大型运输船,据推算,中型运量可达2万斤,大型7万斤,应为当时的主要漕船。目前,这些出土文物完整保存于淮北市博物馆,在通济渠柳孜段遗址处,建有隋唐大运河遗址博物馆,实地展现通济渠柳孜段的旧貌。

  近年来,在柳孜运河遗址东北30公里处的淮北市区,兴建了隋唐运河古镇,复原了隋唐古建筑以及漕仓堰闸等运河水工设施。古街的暮色里,一盏盏仿古灯笼,一排排高高挂起,道路边上的小贩们声声吆喝,出售手工润肺糖浆,臭豆腐,娃娃鱼、卷面皮、烙馍卷羊肉……给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暮色深深,华灯初上,古老的大运河在当代焕发了新的生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关注
   第04版:专版
   第06版:要闻·城事
   第07版:倾情建设幸福生活典范区
   第08版:副刊
拱墅“维”讲堂首播 精准普法促政企共治
全市首家智慧药房落地拱墅
我区社会工作站(室)获市级荣誉
“繁星计划”打造家门口的少年宫
“小阵地”搭起“大舞台” 区域共建打造“楼宇党建加油站”
优质服务暖人心 市民真诚致谢送锦旗
大运河遗产河道之通济渠柳孜段
半山“植藤节”如约而至 以盎然绿意迎接亚运
拱墅区数字城管2022年1月份运行情况通报
美丽环境迎亚运 用镜头“看见”小河
今日拱墅要闻·城事06大运河遗产河道之通济渠柳孜段 2022-03-11 2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