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街道和美弄,就在小河直街西侧不远,两旁均是老小区。长期以来,这条200来米的小路上,车流人流密集,50多家沿街商铺门类齐全,车辆违停、出店经营、杂物堆放、私拉乱接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
而如今,这条小路干净整洁有序,昔日的管理难点,俨然成了示范街。更难得的是,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份心平气和、相互提醒。如此巨大的转变,要从一朵“云”说起。
去年10月,小河街道开始探索将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并成为杭州试点。今年4月,小河街道联合中电海康推出全市首个行为识别系统,在试运行两个月后正式发布了“云共治”城市管理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城市眼”,通过接入已有的高清探头,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监控。这只“城市眼”不但看得见,更能看得懂。中电海康集团该项目负责人刘涛说,现有700个探头可供接入,平时3台服务器在后台同时检阅124个探头所拍的画面,对垃圾堆积、沿街晾晒、游商经营、机动车违停等八大类70余种违规行为、不文明现象进行识别,精准率达到90%以上,并将截图实时发送到城管队员手机上。
除了科技支撑,小河街道在实践中还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机制,比如成立街域自治理事会。和美弄街域自治理事会由所在的小河社区主任担当理事长,城管、公安、市场监管、社区工作人员及小区物业、业主委员会、沿街商家代表担任理事。“城市眼”拍到的各类问题,传到理事会微信群后,基本都能及时整改反馈。
“‘城市眼’有点像现在时髦的‘区块链’,每一个行为都会被捕捉到,被大家看在眼里,留下痕迹。”街道城管执法中队中队长裘立群介绍说,“街面洁化序化水平有明显提升,更关键的是大家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以往的巡查执法过程中,商家和城管队员“斗智斗勇”的场景并不少见,有了“城市眼”固定证据和微信群晒出“红黑榜”后,几乎没有了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家都把焦点集中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几个月来,在理事会的牵头协调下,和美弄街域规划建设起智能充电桩、集中晾晒点、错峰卸货区等,解决了一批商家提出的实际困难。用大家的话说:冰冷的机器嫉恶如仇,热乎的人心从善如流。
和美弄的成功做法很快得到推广。本月起,小河街道赵伍路、塘河路、大浒街、秉祥巷等9个城市管理重点区域都纳入了“城市眼”范围。城管队员陆惠娥负责的辖区里,杨家门农贸市场一带是“重灾区”——流动摊贩集聚,人行道行人难。“轮班督岗时好一些,我们一走又‘老方一贴’”。用了“城市眼”后,不仅实现“机器换人”,释放出近一半日常巡防力量,还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出了违规高峰期,便于集中力量开展整治。陆惠娥表示,从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现在的精准执法、巩固长效,赢得了居民群众越来越多的支持和点赞。
据悉,未来小河街道还将继续做好资源整合、技术储备、领域拓展,将智慧应用的内容向平安建设、垃圾分类等延伸,计划下个月街道“四个平台”指挥中心也将落成,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